发布日期:2025-03-09 06:25 点击次数:57
1958年,《中国青年》杂志第四期刊载了《假期回乡日记》一文,字数逾万,文风质朴无华,内容紧密贴合日常生活实际。
《中国青年》见证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全程,其历史可追溯至“五四运动”后,由恽代英、林育南、邓中夏等党早期领导人创办。
王桂芹所撰日记,记录了她在下乡劳动时的所见所闻,后因其被毛主席偶然阅得,得以在《中国青年》杂志上发表。
【“要和广大工农阶级打成一片”】
1941年2月某日,毛主席携四岁李敏赴延安机场,伴行者有罗亦农子罗西北、王一飞子王继飞及朱德子女朱敏。
黄土高原春意未至,寒风如刀割面。李敏依偎在毛主席怀里,好奇地问:“爸爸,咱们接下来去哪儿呢?”
毛主席轻声细语地说:“娇娇,你不是总盼着见妈妈吗?很快,你就能如愿以偿,见到她了。”
李敏接着询问:“父亲也会同行吗?”毛主席转而望向窗外,未直接回应李敏的提问。
登机之际,朱德与康克清反复嘱咐朱敏:“路途漫长,务必照顾好弟妹。”随后,毛主席深情拥抱李敏,并亲自护送她步入机舱。
飞机发动机掀起灰尘,缓缓升空。毛主席目送庞然大物渐成小黑点,驻足机场跑道旁,久久不愿离开。
李敏本以为此行短暂,未料再与父亲相见已是八年后。1949年,她随姨妈贺怡来到了位于香山的双清别墅。
双清别墅内人头攒动,闻讯李敏今日返京,中央机关的干部们络绎不绝地来到毛主席家,共迎这位备受宠爱的小公主归来。
“娇娇,快叫爸爸,他就是你之前收到信的那位!”贺怡见李敏略显拘谨,连忙催促道。
李敏羞涩地用俄语向毛主席问好,幸得周恩来即时翻译,使毛主席明了其意,他欣然笑道:“真没想到,我家竟藏着个懂俄语的‘洋娃娃’。”
李敏因长期在苏联生活,对中国风俗尚不熟悉。幸有毛主席的指导,使她对中国国情有了深入了解。
毛主席家有一则严规:晚辈不得借“毛主席后代”之名求特殊照顾,更不可泄露此身份。
此外,毛主席常叮嘱晚辈:“无论何时,皆需与广大工农群众并肩同行。”
毛岸英从苏联归来时,解放战争正酣。身为苏军中尉的他,本可在解放军中担任要职,但毛主席却将其派遣至某农场,参与基层劳作。
抵达北京后,李敏被分配至八一小学就读,从校名即可推测,该校学生多为高级干部的后代。
李敏遵循毛主席教导,在校表现低调,尊敬师长,团结同学。直至小学毕业,鲜有人知晓其真实身份。
中学时,李敏就读于北师大附属女子中学。当时中国教授外语为俄语,因她幼时在苏联成长,俄语极佳,连老师都自愧不如,同学们常向她求教。
李敏助同学时全力以赴,迅速融入集体。时间一长,她身为毛主席千金的身份便曝光了。起初,同学们有所顾虑,但渐渐也就习惯了。
然而,李敏踊跃参与学校所有活动,从不显摆“大小姐”架子,其亲和力让同学们对她不再拘谨。
1955年,为解决城市就业并助力农村发展,毛主席号召广大知青“上山下乡”,鼓励他们前往农村,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与锻炼。
李敏身为毛主席之女,亦投身下乡劳动。期间,她与女生王桂芹结缘,彼此相谈甚欢,常一同上下学,形影不离。
【日记意外被毛主席看见】
王桂芹与班里其他同学不同,她非高干子弟,出身于河北阜平县农民家庭。其父为老党员,深信“知识改变命运”,故省吃俭用,支持她来城里求学。
“上山下乡”运动兴起,王桂芹热烈响应党的号召,假期必归乡劳作。其父常告诫:“桂芹,你虽算半个文人,但书中无所有,与乡亲共劳时,当虚心求教。”
暑假时正值盛夏,北方雨水频繁,王桂芹常冒雨与乡亲们一同筑坝。归家时,她满身泥土,乡亲们皆赞:“小芹书读得好,也没忘本,真是咱乡亲的好榜样。”
王桂芹不仅参与集体劳动,还常运用所学帮助村民。一次村中“打坝”遇巨石,众人难撼。她忆起杠杆原理,借助科学知识,最终使巨石得以顺利移走。
当时,村里许多稍大的哥哥姐姐进城打工,老人们很想念他们,却因不识字无法写信给子女表达思念之情。
日间劳作间隙,王桂芹与留守老人交谈,夜晚则借煤油灯昏黄之光,代他们给远方的子女书写家书。
王桂芹非常珍视下乡劳动的经历,她专门准备了一个日记本,以记载自己在劳动中的所见所感。
王桂芹在日记里朴实写道:驻村越久,越觉知识匮乏;与农民交往越深,越感所明事理甚少。
开学在即,乡亲们满怀不舍地向王桂芹道别,她将那本珍贵的日记细心收进书包,时刻携带于身侧。
回校后,作为李敏的陪友,王桂芹立刻兴奋地与李敏分享起她在乡下劳动的所见所闻,滔滔不绝。
李敏暑假忙碌,既赴上海探望贺子珍,又在北京郊区农场劳作。对于下乡劳动,两人看法一致,这就不难理解她们平日里的无话不谈了。
因“上山下乡”反响热烈,李敏学校增设劳动时间。周末时,学生集体赴北京郊区农场劳作,李敏与王桂芹被派往罗道庄农场。
罗道庄农场坐落于现今海淀区区域,因当时北京公交系统尚不便捷,学生们多徒步前往,其中李敏与王桂芹总是结伴同行。
鉴于路程遥远,毛主席用部分稿费为李敏购置了自行车,但李敏多选择与王桂芹同行,故自行车使用频率不高。
1957年某周末,李敏与王桂芹赴农场劳动,途中欢声笑语。抵农场时,天空骤变阴沉,王桂芹怕日记本被雨淋,便将其放入李敏书包里,说傍晚再取。
午饭后,大雨倾盆而下,同学们在仓库举办联欢会。李敏与王桂芹依次上台表演,欢声笑语中,他们完全忘记了背包中静静躺着的日记本。
傍晚,雨歇,同学们陆续归家。随后,这本日记伴随着李敏,一同被带回了中南海。
晚饭后,李敏打算复习功课,突然想起书包里的日记本。她将日记放在书桌旁,这时毛主席走进房间,问道:“娇娇,这本日记不是你的吧?”
爸爸,这是王桂芹同学的物品,我今天帮她暂存却忘了归还给她。
毛主席翻阅几页,见全是下乡劳动记录,便兴致勃勃地读起来。“娇娇,明天告诉王桂芹,日记本我帮她暂存几日。”
次日上学,王桂芹找李敏要日记本,李敏轻声告诉她:“有个好消息,我爸对你的日记很感兴趣,过几天就还你。”
王桂芹感到十分意外和荣幸,她深知毛主席的文学造诣深厚,广受赞誉,而此次他对一名高中生的日记产生浓厚兴趣,这让她倍感惊喜。
数日后,毛主席将日记本递给李敏道:“王桂芹的日记写得挺好,你赶紧拿去给李讷也瞧瞧。”
【友谊长存】
受李敏鼓舞,王桂芹向某报社投递了日记原稿,却遭拒,理由为语言稚嫩。毛主席闻讯,遂亲自与《中国青年》杂志社取得联系。
《中国青年》杂志社学习组组长秦浩迅速联络了王桂芹,那本约一万字的日记,历经一年后才得以成功发表。
此后,王桂芹与李敏关系愈发亲近,常访毛主席家。1959年李敏与孔令华成婚,毛主席问其婚礼宾客,李敏即刻提及王桂芹。
结婚日,王桂芹因路远未及全程,抵达时婚礼已毕,毛主席已返书房。然闻王桂芹至中南海,毛主席仍于书房内亲切接见。
尽管见面机会稀少,毛主席仍通过李敏关心王桂芹。闻其身体欠佳,便请被誉为“医学圣母”的林巧稚为其诊治调养。
王桂芹大婚之日,李敏作为贵宾出席,并赠予她一对陶瓷鸽子作为贺礼,这份礼物象征着两人的深厚友情,至今仍被王桂芹悉心收藏。
王桂芹的文学之旅刚起步,随后她主编了45万字的《历史大潮中的小脚母亲》,该书详尽叙述了其母贾军兰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无私贡献。
一本日记吸引了毛主席的注意,但王桂芹并未因此自满。工作中,她勤勉尽责,下乡劳动的经历成为她终身珍视的精神财富。
【结语】
王桂芹是那时知青的典型代表,受过中高等教育却乐于融入工农阶级。他们以知识助力农村建设,同时,农村生活也让他们深切体会到底层民众的艰辛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